经典案例

举办赛事的规定—举办赛事需要怎么审批

2025-07-03

​在全民健身蓬勃兴起与体育产业迅猛发展的浪潮中,各类赛事活动呈现出井喷态势。从城市马拉松的热潮到小众极限项目的兴起,赛事不仅是竞技的舞台,更是城市活力的象征。赛事规模越大,公众参与度越高,其背后潜藏的安全风险与管理挑战便愈发凸显。审批制度如同精密的安全阀门,通过前置性审核,系统识别潜在安全隐患,科学配置公共资源,防范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,确保赛事在安全、有序、公正的轨道上运行。一套清晰、高效且具有约束力的赛事审批规范,已成为保障体育事业繁荣与公共安全的重要基石。它不仅为赛事的成功举办划定了跑道,更为参与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构建了坚实屏障。

审批制度的法律根基

​赛事审批绝非行政部门的任意裁量,而是构筑在坚实的法律基石之上。国务院发布的《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》构筑了核心框架,明确要求对预计参与人数达到特定规模(通常为千人以上)的公众性活动实施严格安全许可。国家体育总局亦出台《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》等专项规章,对各级各类体育赛事的管理职责、分类标准及申报流程进行了精细化规定。

​该制度设计的深层逻辑在于防范化解重大公共安全风险。人潮密集的赛事现场,消防隐患、交通瘫痪、疏散困难等问题如同悬顶之剑。审批环节通过对安保方案、应急预案、场地设施等的严格前置审查,旨在将风险隔绝于萌芽状态。例如,对竞赛路线是否侵占应急车道、临时搭建物是否满足防风防火标准、医疗急救点布局是否合理等细节的评估,都是法律赋予审批程序的关键使命。这正是“安全第一”原则在制度层面的具象化体现。

多元主体的审批管辖

​赛事审批绝非单一部门“包打天下”,其管辖权责根据赛事级别、类型及规模存在显著差异,遵循“分类管理、分级负责”原则。

按层级划分: 国际性、洲际性赛事以及全国性综合运动会(如全运会),通常由国家体育总局统筹协调审批,涉及外交、公安、民航等多部委联动核准。省级体育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本省(区、市)内举办的全国性单项赛事或省级综合赛事审批。市、县级体育部门则承担辖区内其它赛事活动的审批备案管理。国家体育总局《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服务的意见》明确要求压实“属地管理责任”,确保监管无死角。

按类型区分: 除体育部门外,特定类型赛事需“多头审批”。例如,涉及占用城市道路、公园等公共空间的马拉松、自行车赛,须经公安交管、城管园林等部门许可;大型商业演出类赛事可能需文化市场管理部门介入;在线电子竞技赛事则可能涉及网信、广电等部门内容审核。这种多部门协作模式旨在覆盖赛事活动涉及的各类社会管理维度。

环环相扣的审批流程

​标准的赛事审批流程犹如一套精密的传动装置,通常包含三个关键阶段:

第一阶段:材料申报与受理。 赛事发起方(主办/承办单位)需在规定时限(通常赛前数月)向相应审批机关提交详实材料。核心文件包括:赛事组织方案(含时间、地点、规模、项目设置)、完整的安全风险防控方案及应急处置预案(公安部门重点审查内容)、场地使用及设施搭建合法性证明、相关保险购买凭证、经费来源说明以及组织机构与人员资质证明。深圳市体育产业协会专家指出:“材料的完整性与专业性直接决定审批效率,主办方常因预案粗糙或场地证明缺失导致反复补正,延误进程。”

第二阶段:材料审核与评估。 审批机关收到申请后,启动跨部门协同审查机制。体育部门评估赛事专业性与规则合规性;公安机关聚焦安全风险,严审人流管控、交通组织、防爆安检等方案;卫生健康部门评估医疗保障资源配备;消防救援机构检查场地消防设施与疏散通道。涉及重大复杂赛事时,可能组织专家论证会或进行实地勘察。此阶段是风险识别的核心环节。

第三阶段:批复决策与公示。 综合各部门审查意见后,审批机关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是否批准的书面决定。获批准的赛事将收到附有明确条件和时限的许可文件;未获批准者将得到不予许可的理由说明。部分地方(如上海)实行许可信息公示制度,便于公众监督与社会协同。

举办赛事的规定—举办赛事需要怎么审批凯发一触即发

申报材料的核心要件

​一份合规、详实的申报材料是成功获批的基石,其核心构件缺一不可。

安全管控方案是“生命线”。 它须精准涵盖:全流程风险评估清单(如踩踏、火灾、交通事故、极端天气、公共卫生事件);针对性防控措施(安保力量布点图、安检设备配置、隔离设施方案);周密应急预案(指挥体系、分级响应流程、伤员转运路线、备用场地、熔断机制)。国家体育总局多次强调,无实质性安全预案的赛事“一票否决”。2023年某山地越野赛因未充分评估天气突变风险导致严重后果,即为惨痛教训。

合法权属证明是“通行证”。 场地使用协议(体育场馆、公共道路、公园绿地等)、大型临时设施(舞台、看台、拱门)搭建的规划许可与安全检测报告、特殊竞赛器材(如热气球、攀岩墙)安全认证文件等,均为必备项。若涉及无线电设备(如计时系统),还需无线电管理机构的许可。体育法学研究者李明指出:“近年来赛事纠纷中,场地权属不清或临时搭建物垮塌问题频发,凸显权属证明的重要性。”

保险保障是“减压阀”。 要求主办方为参赛者、工作人员及第三方公众购买足额公众责任险与意外伤害险已成标配。保额需匹配赛事风险等级,例如高风险极限运动的标准远高于常规路跑赛事。保险凭证是分散风险、保障权益的最后屏障。

结语:规制与服务并举

​赛事审批体系,本质是以规范化、流程化的制度设计,守护赛事安全红线与公共秩序底线。从法律赋权到主体分工,从流程设计到要件审核,这套制度通过严格的准入机制,将专业评估与风险前置管控融为一体,有效防范了大型活动中的系统性风险。

​审批不等于“管死”,其终极目标是护航赛事产业的蓬勃与安全。未来改革应着力于“放管结合”:一方面推动数字化审批平台建设,实现材料一次提交、部门并联审查,如江苏省体育局“赛事通”平台的实践已大幅提升效率;另一方面强化审批机关的服务与指导职能,尤其对新兴赛事类型(如电竞、无人机竞速)提供清晰的规则指引与风险提示。唯有规制与服务双轮驱动,方能在筑牢安全堤坝的激发体育赛事的无限活力,让每一场赛事都成为安全、精彩、难忘的全民盛宴。